两个中国儒家思想的典范在美国(房源)孩子这里却变成了主观武断、践踏平等和假心假意的典型,你说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?
孔融让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,孔融是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,孔子的第二十世孙,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。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,四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,并且很懂礼节,巧言擅答。
据传某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,父亲让孔融分给兄弟们吃,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给自己,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哥哥弟弟们。
孔融说:“我年纪小,应该吃小梨,大的应给哥哥们。”父亲听后很赞许地接着问:“那弟弟比你小为什么梨也比你的大呢?”孔融说:“因为弟弟比我小,所以我应该让着他。”
千百年来,孔融让梨一直作为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而广泛流传,成了许多父母拿来教育子女怎样懂得礼仪谦让的典范。
我一直想知道美国孩子对这个故事会怎样反应,最近终于在我孩子的中文班里有机会得以见识,这些美国孩子的年龄范围在8-12岁,学中文时间不等,以下是老师讲完孔融让梨故事后的讨论记录。
老师:关于孔融让梨你们怎么看?
学生:爸爸的朋友为什么要给孔融家带梨?
老师:作为礼物。
学生:既然是礼物一定要是好梨子了,为什么还明显地有大有小,不能一般大吗?
老师:……
学生:既然梨子有大有小,爸爸为什么还要四岁的孔融去分,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?分出去了的梨子难道再要回来?
老师:……
学生: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,不愿吃不吃、谁愿吃谁自己去拿那不行吗?
老师:那样或许会不公平。
学生:但孔融这样分也不一定公平啊,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据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,他们的选择机会被剥夺了,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欢吃梨呢。
老师:你说的对,这个故事的确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假设前提。
学生: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、绝对相反的标准呢?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?
老师:他是在表现谦让。
学生: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,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,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?
老师:那你怎么看孔融?
学生:我不喜欢孔融,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,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。
学生:我觉得孔融不诚实。
老师:为什么?
学生:这件事情有点自相矛盾(catch22,美国俚语),孔融可能是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一个最小的,但不喜欢吃就该直说,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。反过来,要是他喜欢吃梨的话却把大的都给了别人也是口是心非,喜欢什么该勇于承认才对。
学生:我也不喜欢孔融的爸爸。
老师:为什么?
学生:他不负责任,让没有行为能力四岁的孔融分梨,而且他也没有是非观念,孔融分梨的行为很主观武断却得到了父亲的表扬。
老师:……
学生:这个故事不好,鼓励主观武断,剥夺了民主,这种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。
老师:要是你是孔融会怎么做呢?
学生:把梨放到桌子上,谁吃谁拿好了。
"孔融让梨"如此,“铁杵磨成针”也如是!
绝大多数人想必都知道「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」这句成语和其背后的故事,它出自宋代祝穆的《方舆胜览·眉州·磨针溪》。
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,学业未成即弃去,过是溪,逢老媪方磨铁杵,问之,曰:“欲作针”,太白感其意,还卒业。很显然,这个典故隐喻的是只要有决心、肯下功夫,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。
故事很积极也很正面是吧?不过,在美国学生(十岁左右学中文的孩子们)眼里却完全不是这样,他们质疑最多的是以下几点。
·要磨针的话为什么要用铁杵呢?为啥不选用更合适的材料?
·明知铁杵不是最合适做针的材料,却非要拿它去磨针,这种行为根本不是勤奋,应该算钻牛角尖了,甚至可以说是典型的偏执狂了。
·那么大的一块铁杵都磨去了,只为了得到一根小针,这是浪费资源的行为。
如果在只有铁杵这个原材料、而又必须制作针这样的前提下,美国学生提出了以下一些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做法,而这些做法也彰显了美国不同于中国的教育思想。
1、如果铁杵是唯一可能的原材料,那么应该首先把精力放在找合适的工具上,切割一小块下来再磨,这样不仅浪费会比较少,也会节省很多时间。
(评语:努力很重要,动脑筋提高效率则更重要。)
2、若能把磨针花费精力花在造一个工具上面,最后把铁杵造成很多针,这样不仅满足了自己的需求,还能造福整个人类。
(评语:学会从小事看大,有商机也有社会效益。)
3、铁杵磨针是在拼时间,也是在浪费生命,买根针又不要很多钱,婆婆可以把时间话在更擅长的事情上,赚了钱来买根针好了。
(评语:鼓励每个人去发挥自己的兴趣和长处。)
很显然,铁杵磨针的成语在美国孩子这里算彻底沦陷了,而这其中蕴含的「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勤奋并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目标」的道理也同时被不少美国大人的质疑。
多数美国人认为,追求目标时只有勤奋和坚持是不够的,目标还要树立的合理,要有务实精神,而务实才是美国人最推崇的品质和行事原则。
在他们看来,用铁杵去磨针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。
同时,达到目标的速度可以有不同,勤奋坚持固然好,但要动脑筋讲究效率,坚持错误的做法会做很多无用功,像用铁杵去磨针就属于低效率的途径。
对于懒惰,很多美国人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,懒惰有时候并不全意味着失败,这样的故事美国历史上很多,比如懒得去买菜的人发明了电冰箱,懒得走路的人发明了汽车,某些方面的所谓「懒惰」恰恰会激发另一方面的创造力,所以在提倡勤奋的同时也要辩证对待「懒惰」。
美国的教育十分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挑战权威,美国的教育理念是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维,要能跳出常规去考虑问题,发挥想象力,鼓励多样性,要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工作,在树立目标上尤其要务实是美国人最高的行事原则。
这世界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,美国教育也有它的缺点和局限,但其优点也是毋庸置疑的,他山之石可以攻玉,如果能兼收并蓄双方文化的优点,既能勤奋又能有创造性地勤奋,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岂不更好?!
听到这里我走出了孩子们的课堂,一个中国儒家思想的典范在美国孩子这里却变成了主观武断、践踏平等和假心假意的典型,你说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?